勇士打開拓者時,巴特勒一個進攻回合讓球迷看懵了——他持球殺到禁區,面對空籃不上反手一甩,傳給外線的隊友,這個回合最后以追夢弧頂三分命中結束。這畫面讓人想起了76人時期的西蒙斯,傳球刻意到像是為了證明“我能傳”。但巴特勒畢竟不是西蒙斯,本賽季單場拿20+的能力還在,三分雖鐵卻也沒到實力腰斬的地步,為何突然“不攻”了?
細品之下,或許勇士這賽季壓根沒打算全力沖冠,管理層賽季中期引進巴特勒時,大概想的是“試試看”:畢竟庫里又老一歲,追夢狀態起伏不定,新秀們仍需磨煉,直接梭哈爭冠難度太大。
結果巴特勒的到來效果超出預期,“半試驗半劃水”的節奏,讓勇士戰績意外提升到西部第六。所以,管理層的意圖可能就是打著試試看,維持球隊票房收入的同時,能走到哪里算哪里。
下個賽季才是勇士最佳爭冠的機會,以“庫里+巴特勒+格林”為核心的架構,還是有奪冠的可能。
勇士本賽季一些比賽的進攻帶著“沒有搏命”的味道,巴特勒場均出手并不多,但是場均籃板、助攻、搶斷均高于24-25賽季熱火時期的發揮。科爾顯然在刻意讓他轉型,減少強攻硬解,多打策應和過渡。這種安排,看似浪費巴特勒的得分能力,實則暗藏幾層意圖:
一是保護庫里和追夢的體能,避免常規賽過度消耗;
二是測試“庫里+巴特勒雙核驅動”的兼容性;
三是減少巴特勒的受傷可能性。
巴特勒的“拒投不攻”恰恰符合這個邏輯,他本賽季在勇士的三分命中率僅28.8%,強投效率低下但單打效率仍在線。科爾讓他多傳球,本質上是在“以賽代練”——逼他適應無球走位、觀察隊友跑動,為下賽季真正圍繞“庫追巴”設計戰術打基礎。畢竟,如果現在就讓巴特勒放開掄,對手早把勇士的殺招研究透,還可能折損巴特勒。
勇士這賽季的輪換堪稱“花式排列組合”,庫明加和穆迪時而首發時而替補,TJD和魯尼輪番搭檔內線,甚至波杰姆斯基都被推上過主控位。頻繁變陣看似混亂,實則在測試不同陣容的化學反應。巴特勒的“組織前鋒”角色,正是試驗的一部分——追夢老化后,勇士急需第二個能持球策應的鋒線,巴特勒的傳球視野和大局觀恰好能補缺,已經解決了第二進攻開發的問題。
更微妙的是,巴特勒的“進攻劃水”反而激活了年輕人。當他吸引防守后分球,庫明加的空切、波杰姆斯基的繞掩護三分都有了更多空間。本賽季勇士替補場均得分聯盟第2,遠比上賽季更加均衡,這就是巴特勒的神奇之處。
勇士過去幾年吃夠了“梭哈當下”的苦頭,得到別利察和波特的冠軍賽季固然成功,但隨后高薪續約普爾、維金斯導致薪資爆炸,差點連庫里最后的巔峰都浪費掉。如今管理層變得更加聰明了,解套普爾的合同之后,還放克萊離開;與其押寶巴特勒立刻爭冠擔著風險,不如先低成本試一年。即便今年沖冠無望,只要保住季后賽席位、練出新秀、維持庫里的狀態,休賽期仍有空間補強優質拼圖。
巴特勒雖然已經35歲,可在勇士打球時防守端仍保持場均1.7搶斷,明顯在收著勁避免受傷。對勇士而言,這比“場均25分但季后賽報銷”劃算太多——只要庫里、巴特勒、追夢三大核心健康進入下賽季,圍繞他們組建爭冠陣容的主動權就還在自己手里。
勇士讓巴特勒繼續扮演“組織前鋒”、第二出球點的角色,常規賽減少強攻專注策應和防守,季后賽視對手強度逐步釋放他的單打能力。同時,管理層需利用今夏休賽期市場,用選秀權搭配角色球員換到大中鋒(如羅威、努爾基奇),填補內線深度;當然,如果側翼上還能得到開拓者前鋒阿夫迪亞這樣的球員,那管理層就可封神了。
最重要的是保持耐心——只要庫里不傷,巴特勒不崩,這套“以拖待變”的玩法,很可能在下個賽季迎來真正的爆發。